
还原历史真相——简牍文化
简牍是古代的书写工具之一。简是竹质,牍是木质。简牍就是指用以书写文字的竹条与木板。它因制作便捷,成本廉宜,在古代大为普及。在纸张未发明之前,简牍记载了不少史实,上至皇帝诏书,下至土卒家书,以及社会方方面面等内容。透过考古发掘,从简牍里,历史学家因此获得宝贵的历史资料。

简牍大发现——二十一世纪的成果
在二十一世纪,三批战国及秦代简牍的发现,令历史学家大为兴奋,它们分别是里耶秦简、岳麓书院秦简及清华战国竹简。这三批简牍为战国及秦代的历史,提供丰富的实物资料,对于历史学家而言是极为珍贵之物。

两大简牍——透视先秦及三国
先秦时期及三国时代的史料都较为缺乏,原因在于秦始皇焚书坑儒,令先秦的书籍能流传下来的少之又少。至于三国时代,陈寿所撰的《三国志》记载的史料不太详尽,令史学家一直对三国时期的历史感到较为模糊。

首现秦律——云梦睡虎地秦简
中国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所发现的简牍年代,上有战国,下有汉晋,唯独是秦代的简牍却没有发现,无论是史书或出土实物,均不见秦代的影踪。可幸在1975年,考古人员在湖北江陵云梦睡虎地发掘了12座战国末年至秦代的墓葬,并在第十一号墓里出土1155枚简牍及80块残片,这是中国首次发现秦简,为中国考古研究的一项重大发现。

重现汉代生活——居延汉简
1930年,中国瑞典西北科学考察团的瑞典籍成员贝格曼(Folke Bergman),在今天甘肃省境内的额济纳河流域古遗址上,开掘了60个考古区,其中在21 区里采集到总计上万枚简牍,因为这批汉简出土地区是居于汉代张掖郡居延县,故称之为“居延汉简”,为研究汉代社会历史提供了珍贵资料。

震惊中外——敦煌汉简与《流沙坠简》
1906年,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到中亚作第二次考察,1907年2月,他向中国西北名城敦煌进发,3月下旬在敦煌汉代长城烽燧遗址内,发现为数约七百多枚汉文木简残片,这就是著名的“敦煌汉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