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教學錦囊:公民、經濟與社會科

配合初中公民、經濟與社會科,按照科目的學習重點,整合資源,為學科的學與教提供源源不斷的支援。就中一部分,本院揀選了單元1.4「權利與義務」重點製作教學錦囊。

xuekejiaoxuejinnang_chuzhonggongminjingjiyushehuike_doufuge_774x540px_v2_b

本教學錦囊特色:

  • 緊密配合學科重點,網羅本院網站、當代中國網站、香港地方志中心及公共政策研究院網站的資源,配合學與教需要。
  • 資源按不同課題、主題及學習重點編排,方便檢索。
  • 資源種類豐富,涵蓋圖文、影片等不同形式的材料,配合多元學習模式。
中二部分的教學錦囊預計於2024年上半年推出。

 

公民、經濟與社會科

中學一年級

編號 資源   形式 來源
001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憲法是一個法律體系及法律制度的基礎,它界定一個的國家體制、政府組織和運作、人民權利與義務等,具有凌駕其他法律的最高法律效力,是一國的根本大法。中國的憲法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下稱《憲法》),《憲法》規定了國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務,是我國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公民 好學
002 《【國家憲法日專題】一圖讀懂國家憲法》

1982年12月4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了現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憲法》)。《憲法》是《基本法》的立法依據和效力來源,為香港的「一國兩制」、「港人治港」和高度自治的基本方針政策提供了堅實的法理基礎和憲制依據。……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公民 好學
003 《公民意識》

公民意識是指公民在社會和國家的位置中的自我覺醒。公民意識到在私人生活以外,同時還有公共生活,對社會、國家發展、國際事務等有敏銳觸覺及責任感;並自覺要參與、貢獻及發展公共生活。公民意識與公民身份之間存在密切關係,當公民對自身的公民身份、享有的權利及需要履行的義務產生認同感,會使其對國家和社會產生情感,以至自覺參與社會事務。……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公民 好學
004 《公民參與》

公民參與是指公民基於其公民意識,主動參與各類型的公共和社會活動,表達對公共事務和公眾利益的關注,藉以影響政府政策的制定和推動社會發展。在社會政策決定及推行過程中,公民參與擔當着重要的角色。……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公民 好學
005 《基本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下稱《基本法》)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制定,在1990年4月4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正式通過,並於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當天正式實施。《基本法》規定了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的制度,以保障國家對香港基本方針政策的實施。……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公民 好學
006 《中國國籍及中國公民》

國籍是指個人具有的屬於某個國家的法律身份,所體現的是個人與國家之間密切相連的法律關係;而公民是指擁有一國國籍,享有該國法律規定的權利並承擔相應義務、接受該國法律管轄的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劃定了何謂中國國籍及中國公民。……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公民 好學
007 《1954年9月20日 新中國第一部憲法誕生》

1954年9月20日,新中國第一部憲法誕生。……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當代中國
008 《1982年12月4日 現行「八二憲法」獲全國人大表決通過》

1982年12月4日,中國現行憲法「八二憲法」獲全國人大會議表決通過……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當代中國
009 《國旗和國徽》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和國徽是國家的標誌,也是國家和國家主權的象徵。……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公民 好學
010 《義務教育——改變的不只是個人命運》

中國內地1986年開啟普及義務教育的歷程,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迅速發展,用25年時間走完了全面普及之路。如今,中國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實體,離不開義務教育的貢獻。義務教育改變的不只是個人命運,更使得國家脫胎換骨。……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
011 《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多民族國家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內有多個不同的種族和族群。在一國的領土內,各個種族和族群有不同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經濟社會發展模式,但各種族和族群能夠相互尊重和包容,建立一個共同體。……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公民 好學
012 《兩性社會地位》

今日兩性社會地位趨於平等,男女雙方在教育、醫療、法律等方面均享有相同的權利和保障。受傳統重男輕女觀念的影響,在農村社會,女性地位有可能略低。不過隨着經濟生活條件的改善及觀念的變化,女性地位亦日益提升。……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公民 好學
013 《職場中的「她們」》

在世界範圍內橫向比較,內地女性勞動力參與率多年來高於許多發達國家和地區。大眾對反對就業歧視已達成共識,顯性就業歧視現象越來越少,那些傳統上由男性主宰的領域,也走入了越來越多女性。這種「婦女能頂半邊天」的局面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與內地長久以來在女性就業方面所作的努力息息相關。……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
014 《珠港澳婦女創新創業基地 孵化粵港澳大灣區女性創業家》

女士,在現代職場上能頂半邊天。在粵港澳大灣區,有專為女士而設計的婦女創新創意創業基地,輔助女士把創意產品推出市場。其中,珠海於2020年10月成立了珠澳(横琴)女性人才培育基地暨珠澳(横琴)女性創新創業人才交流中心,是粵港澳大灣區中最積極培養女性創業的城市之一,幫助珠海、澳門、以及香港女性創業家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當代中國
015 《計劃生育》

根據世界衞生組織的定義,個人和夫婦可以通過適當的辦法,來計劃所要的孩子數目及生育間隔時間。這些辦法包括使用避孕方法和治療不孕來實現計劃生育。而在中國內地,計劃生育的主要內容則是指國家通過政策調節,來有計劃地控制人口的增長,如提倡「晚婚、晚育,少生、優生」。……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公民 好學
016 《一孩政策》

中央政府在1980年發表《關於控制我國人口增長問題致全體共產黨員、共青團員的公開信》,提倡「一對夫婦只生育一個孩子」,簡稱一孩政策。全國實施一孩政策(部分農村人口、少數民族及試點特區除外),改變了傳统的家庭模式,扭轉了中國人崇尚多子多孫的文化觀念,令大家族逐漸演變為核心家庭。與此同時,一孩政策雖有效控制人口增長,卻也帶來獨生子女教養及成長問題。……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公民 好學
017 《改革開放|由一孩到三孩政策 衝擊新生代生育觀念》

中國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在改革開放前,人口已超過九億。當時中國的經濟及社會發展落後,龐大人口對糧食、物資、教育等造成沉重壓力。1978年改革開放,提出計劃生育政策,由最初的一孩政策,紓緩人口急增,直至近年放寬至三孩政策,提倡適齡婚育、優生優育,當中揭示了改革開放40年的人口發展,以及人們對生育觀念的轉變。……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當代中國
018 《1978年3月7日 中國實行義務兵與志願兵相結合制度》

《1978年3月7日 中國實行義務兵與志願兵相結合制度》……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當代中國
019 《帶貨主播薇婭逃稅被罰$16億 官媒:直播網紅應承擔社會責任》

12月20日,內地稅務部門公布著名網絡主播黃薇(網名:薇婭)因偷稅漏稅,被依法追繳稅款及罰款共13.41億元人民幣(約合16億港元)。薇婭隨即面向全網道歉,但她的直播當日被取消,目前微博、抖音、淘寶直播間等平台帳號都被封。對此,多個官方媒體都發出批評,指網絡直播不是法外之地,網絡直播在享受紅利同時也要遵紀守法。……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當代中國
020 《中國經濟|「逆向招工」是保用工穩就業的雙向奔赴》

近日,在「農民工第一大省」廣東,一股針對勞動力輸出大省「逆向招工」的熱潮悄然拉開序幕。……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當代中國
021 《1949年4月3日 中國婦女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閉幕》

中國婦女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於1949年3月24日在北京召開,至4月3日閉幕。當時到會的婦女代表有500餘人,大會通過了《中國婦女運動當前任務的決議》和《中華全國民主婦女聯合會章程》,並正式成立中華全國民主婦女聯合會。……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當代中國
022 《深圳實行強制有薪假期 成中國首部地方健康法例》

即將告別2020年,2021年1月1日有甚麼新的開始? 深圳首部中國地方性健康法規就在新年第一天開始實行,對中國經濟和生活有重大的意義。《深圳經濟特區健康條例》提出推行員工「強制帶薪休假制度(有薪假期)」,保障員工健康。貴為全國最拼勁的中國經濟特區深圳,工作「996」已是常態,有趣的是,深圳不久前才宣布容許企業「探索特殊工時管理制度」,不到兩星期便又宣布「強制帶薪休假制度」,當中看到深圳在「超時工作」與「休假」之間的拉力。……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當代中國
023 《香港回歸25周年|北上港人申領內地居住證 享有內地居民同等福利》

香港人返內地,當然要有回鄉證(《港澳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證》)傍身。九七回歸祖國後,回鄉證在1999年進化成為智能回鄉卡。不過,回鄉卡只是旅遊證件,並不代表港人可享有內地居民同等福利,直至2018年9月1日,居住在內地的港澳人士可以申請內地居住證。在回歸25周年的過程中,港人在內地生活變得方便自在了。……

文章/影片 中國文化研究院.當代中國
024 《中國經濟|多措並舉實現居民收入穩定增長》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資料顯示,2021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28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8.1%,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412元,比上年名義增長8.2%,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31元,比上年名義增長10.5%。……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當代中國
025 《粵港澳大灣區 盤點港青專屬創業就業優惠》

隨着2020年施政報告對粵港澳大灣區創業就業措施的推動,大灣區內的9個市及香港其實都有為香港的創業者提供特別的優惠,招攬人才創業或就業。12月才出台的深圳《關於進一步便利港澳居民在深發展的若干措施》,便進一步落實便利港澳居民在深圳工作和生活的政策措施。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對港人的優惠, 涵蓋資助補貼、住房保障、醫療保障、稅務優惠、子女入學、配偶就業,創新創業等多個方面。……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當代中國
026 《貧困輟學成歷史 中國10年資助貧困生13億人次》

90年代,黑白相中這位貧困女孩渴求知識的大眼睛打動了萬千國人;好在今天,貧困學生的生活和學習條件已經大大改善,因為貧困而失學輟學的情況更是成為歷史。……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當代中國
027 《中國兩會展開 兒童保障人口老化受關注》

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和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分別在3月4日和3月5日開幕,中國即將進入兩會時間。按照慣例,人大代表同政協委員提出不少議案和提案,其中一些涉及民生問題的提案,就引起社會熱議。……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當代中國
028 《中國式民主一切為了人民》

黨的十八大以來,每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都會同代表委員面對面交流: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我們追求的是經濟的科學發展、是貫徹新發展理念,追求的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幸福美好生活」;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的經濟界委員時談道,「我們這代人有一份情結,扶一把老百姓特別是農民」;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的醫藥衛生界、教育界委員時指出,『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當代中國
029 《撫養比率》

年齡結構可依生產能力劃分成三個階段,即未成年人口(兒童)、成年人口及老年人口。撫養比率(又稱依賴人口)即指在人口當中,非勞動年齡人口(即未成年人口及老年人口)對勞動年齡人口之比例,以量度勞動力人口的負擔程度。撫養比率愈高,代表成年人的負擔愈重,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負面因素。撫養比率還可細分為少年撫養比率及老年撫養比率。……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公民 好學
030 《重陽節——中國法定老年節》

秋高氣爽,又到重陽節。重陽節習俗糅合了多種民俗文化,包括祭祖、登高、賞秋、戴茱萸、食糕餅等等,傳承至今又增加了「敬老」的意義。……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公民 好學
031 中國的政治制度

國家的有效治理制度帶來民族的復興和富強,我國通過完善的政治制度,治理國家,為人民帶來幸福的生活。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本制度是社會主義制度,在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根據國情不斷調整實踐方式。而中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政治權力屬於人民,人民可透過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及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行使權力。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公民 好學
032 大灣區:本港大學內地分校 助推區域教育發展

香港高校紛紛在大灣區內地城市設立分校,是深化粵港兩地教育合作、打造國際高等教育樞紐的關鍵一步。目前,香港本地已有七家大學已在或正在廣東省內設立分校,共同推動大灣區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與交流,積極打造國際高等教育樞紐地位。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公民 好學
033 國家在香港選拔載荷專家 港產太空人終於能飛天

對香港人而言,上太空不再只是兒時的一個「白日夢」!中國航天當局2022年10月2日宣布,已啟動第四批「預備航天員(太空人)」選拔,並首次在香港挑選「載荷專家」。只要成功入圍,港產太空人便有機會一飛衝天,實現「航天夢」。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公民 好學
編號 資源   形式 來源
001 《基本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下稱《基本法》)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制定,在1990年4月4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正式通過,並於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當天正式實施。《基本法》規定了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的制度,以保障國家對香港基本方針政策的實施。……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公民 好學
002 《香港居民的權利和義務》

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居民在《基本法》下,享有權利,也需要履行義務。《基本法》所規定的香港居民基本權利大致分為以下各類:人人平等、有表達意見的權利和自由、人身自由、信仰自由和宗教自由、法律及司法權利、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同時,也有很多義務需要香港居民共同承擔,例如香港居民和在香港的其他人士有遵守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的法律的義務。……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公民 好學
003 《公民意識》

公民意識是指公民在社會和國家的位置中的自我覺醒。公民意識到在私人生活以外,同時還有公共生活,對社會、國家發展、國際事務等有敏銳觸覺及責任感;並自覺要參與、貢獻及發展公共生活。公民意識與公民身份之間存在密切關係,當公民對自身的公民身份、享有的權利及需要履行的義務產生認同感,會使其對國家和社會產生情感,以至自覺參與社會事務。……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公民 好學
004 《公民參與》

公民參與是指公民基於其公民意識,主動參與各類型的公共和社會活動,表達對公共事務和公眾利益的關注,藉以影響政府政策的制定和推動社會發展。在社會政策決定及推行過程中,公民參與擔當着重要的角色。……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公民 好學
005 《法治精神》

「法治」是指一些基本法律原則,這些原則規限在香港行使權力的方式。法治一詞具有多個不同的涵義和推論,其主要涵義是政府和所有公務人員的權力均來自表述於法例和獨立法院的判決中的法律。香港的政府系統內貫徹著一個原則,就是任何人(包括行政長官)除非有法律根據,否則不可以作出構成法律過失或會影響他人人身自由的行為。……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公民 好學
006 《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實施的全國性法》

介紹《基本法》附件三的背景資料、實施方法及法律條文。……

文章/ 影片 中國文化研究院.公民 好學
007 《高度自治》

「自治」是指一個主權國家授權地方政府,依法行使自我管理公共事務的政治權力,其治理的範圍愈廣,自治的程度愈高。……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公民 好學
008 《香港身份證70年演變 曾因打指模惹個人尊嚴爭議?》

新一代智能香港身份證2018年推出,相信不少人已經更換。如今辦理身份證要登記指模,聽起來理所當然,但在1949年身份證剛推出時,「打指模」這個環節卻曾經軒然大波,認為此舉有損華人尊嚴。此話何解?……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當代中國
009 《香港司法制度》

香港司法機構致力維持司法獨立及其專業水平,以維護法治、保障個人權利和自由,及取得香港、內地及其他地方人士對香港司法制度的信任。司法機構不受行政及立法機構干預,負責在香港執行司法工作,審理刑事檢控和民事爭議的案件。同時,司法機構應當依據《香港國安法》和其他有關法律規定,防範、制止和懲治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和活動。……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公民 好學
010 《一圖讀懂國家安全》

國家安全是指國家政權、主權、統一和領土完整、人民福祉、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國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對處於沒有危險和不受內外威脅的狀態,以及保障持續安全狀態的能力。……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公民 好學
011 《香港國安法的背景與目的》

香港於2020年6月30日起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法》(簡稱《香港國安法》),為維持國家安全踏出了重要的一步。……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公民 好學
012 《香港國安法的四種罪行》

通過法律維護國家安全,是國際慣例。而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除了是香港特區的憲制責任,亦和香港市民息息相關,是保持香港的繁榮穩定的基石。因此,香港於2020年6月30日起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法》。當中明確規定了四大罪行,其最高刑罰均是終身監禁,包括……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公民 好學
013 《維護國家安全公署》

因應《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法》(簡稱《香港國安法》)的實施,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公署(簡稱「駐港國安公署」)於2020年7月根據《香港國安法》第四十八條成立,將依法履行維護國家安全的職責,並行使相關權力。……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公民 好學
014 《港區國安法合憲合法》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5月28日通過授權全國人大常委會,制訂《國家安全法》的決定,人大常委會以《基本法》18條將「國安法」納入附件三。基本法委員會前副主任、前律政司長梁愛詩接受團結香港基金專訪時表示,不排除國安法會設追溯期,防止空窗期有人違反國家安全的行為或活動。……

文章 團結香港基金
015 《憲法與基本法》

今年正值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25週年,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簡稱《基本法》)在香港特區成功實施的25週年。《基本法》是國家在香港實施「一個國家,兩種制度」基本方針的法律依據。而《基本法》的制訂和實施,則是源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簡稱《憲法》)的授權,因此,《憲法》的地位高於《基本法》。……

文章 香港地方志中心
016 《人大釋法》

 「人大釋法」是全國人大常委會解釋香港特區《基本法》的簡稱,即國家常設立法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對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香港特別行政區憲制文件《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作出立法解釋。……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公民 好學
017 《一圖讀懂第六次人大釋法》

2022年10月,行政長官李家超就黎智英案件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就《香港國安法》進行釋法。是次釋法為第六次人大釋法,亦是首次就《香港國安法》作解釋。……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公民 好學
018 《香港的扶貧政策 — 由慈善觀念走向關愛社會》

貧窮並不是固定的社會現象,而是隨社會的變遷而有不同的定義。西諺有雲:「常有窮人與你們同在。」在不同社會裡,人們對貧窮所下的定義及對窮人生活方式的觀點常有很大的差異。香港雖然經濟發展迅速,市民的生活也不斷改善,但貧窮仍是香港社會和政府必須正視的問題。……

文章 香港地方志中心
019 《香港40年貧窮原因的研究》

1979 年,港英政府的社會福利署委託我進行研究,探討如何更精准地援助生活貧困的市民,令他們從公共援助計劃中得到的支援,能夠應付基本的生活需要。我的調查於1979 年底完成,翌年向社會福利署提交了題為《富裕城市中的貧窮》的報告。調查結果顯示,大約有15% 香港居民的生活貧窮,可定義為窮人,其中沒有家人依靠的老年人最需政府協助。……

文章 香港地方志中心
020 《多元宗教在香港》

提到香港宗教,大家或會即時想起佛教、道教和其他中國民間傳統神祇,亦會想到來自西方的天主教、基督教,以及主要是南亞少數族裔所信奉的印度教、錫克教、伊斯蘭教。然而,以下四個宗教,大家又有沒有在香港接觸過呢?……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公民 好學
021 《得來不易的佛誕假期》

每年農曆四月初八,好多打工仔都會因佛誕而放假一天,但原來這一日假期爭取了將近50年才有的。佛誕又稱「浴佛節」,相傳佛祖出生時,天上有九條龍噴出清泉為他沐浴。今天善信們慶祝佛誕時,會把凈水澆淋在佛像身上,除了緬懷佛陀誕生外,也寓意洗滌內心塵垢,淨化心靈。……

文章 香港地方志中心
022 《林奮強的香港情:有實效的選舉 香港第一次》

一個制度或組織的好壞,其複雜或美觀程度並不重要;相反,它能否有效地為持份者帶來實質改善,才至為重要。同理,一張選票的意義,不只在於它表面代表市民的權利,更重要的是,它表現了對良政善治的積極要求。因此,周日(19日)的選舉,是港人有史以來最有能力推動政府改善政策、惠己惠民的一個機會,因為,在摒除沒完沒了的意識形態鬥爭、譁眾取寵的政治秀後,議會終於能嚴肅地聚焦討論政策構思及細節!……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當代中國
023 《內地升學|一文看清內地升學三大途徑 DSE免試招生高校增至132間 3月報名》

又到升學選學校的季節了,國家教育局公布2023/24學年參與「內地高校招收香港中學文憑考試學生計劃」(簡稱DSE免試招生計劃)的內地高校增至132間。……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當代中國
024 《香港第4批認可醫學資格名單出爐 大灣區有大學上榜!》

香港公布第4批非本地認可醫學資格名單,內地3間大學新上榜,其一間更是有不少港生就讀的大灣區學府。……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當代中國
025 《內地升學|盤點灣區8大雙一流大學 IT工程醫學最多 這科內地獨有》

隨着大灣區的發展,中港兩地學歷互認、優惠招生等等的因素,愈來愈多香港學生選擇到內地升學。對於港生來說,到內地升學是比較容易考上名牌大學,因為國家無論考試制度或錄取分數線,都較內地學生寬鬆。……

文章/ 影片 中國文化研究院.當代中國
026 《身份認同》

是指個人對自己身份的肯定,相信自己與所屬群體的成員有同一性,並在思想感情上與成員有所共鳴,認同該群體的信念、價值觀及行為,從而產生歸屬感,並認同自己是該群體的一份子。……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公民 好學
027 《香港事・中國心》(第六集:百年育人)

2021年5月,北京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的開拓者黃會林教授手捧鮮花,到北京師範大學田家炳藝術教育書院,向田家炳先生的銅像鞠躬致敬。……

影片 團結香港基金
028 《好市民獎》

好市民獎勵計劃於1973年推出,旨在向積極協助警方阻止或偵查罪案、逮捕罪犯的市民頒發獎金,以示嘉許;獎勵基金則由香港總商會設立和管理。1984年增設全年最傑出好市民獎,以鼓勵更多市民協助警方撲滅罪行。獎勵計劃推出至今已有超過四千五百名巿民獲獎。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公民 好學
029 《抗日戰爭與國家安全2:九·一八的「鳴笛」》

「九·一八事變」,又稱奉天事變、柳條湖事件,是1931年9月18日日本駐中國東北地區的關東軍突然襲擊瀋陽,以武力侵佔東北的事件。「九·一八事變」是由日本蓄意製造並發動的侵華戰爭,是日本帝國主義企圖以武力征服中國的開端,是中國抗日戰爭的起點,標誌着中國局部抗戰的開始,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東方戰場的序幕。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公民 好學
030 論收回土地條例及私有產權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的公眾諮詢展開了兩個多月,愈來愈多人認為政府應利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回新界大面積私人農地儲備。支持者稱,使用收回土地條例將比其他土地供應選項更快捷:收回土地條例白紙黑字寫得很清楚,只要符合公眾利益,政府肯定百分百贏,因此訴訟風險並不高。另一邊廂,政府卻堅稱強行收回私人土地只會適得其反,導致土地擁有人提出司法覆核,引致漫長司法程序,影響土地供應。

文章 團結香港基金
編號 資源   形式 來源
001 《兒童權利》

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適用於香港。公約致力維護兒童的生存權利、發展權利、參與權利及受保護權利。為配合公約,香港政府一直有就兒童問題訂立法律,並且實行福利制度、通報機制;然而,虐兒個案仍屢見不鮮,香港每年平均有6宗因襲擊引致兒童死亡的個案;而單在2020-2021年度,防止虐待兒童會便收到1,264宗舉報及諮詢,按年增加超過10%,……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公民 好學
002 《兩性社會地位》

今日兩性社會地位趨於平等,男女雙方在教育、醫療、法律等方面均享有相同的權利和保障。受傳統重男輕女觀念的影響,在農村社會,女性地位有可能略低。不過隨着經濟生活條件的改善及觀念的變化,女性地位亦日益提升。……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公民 好學
003 《職場中的「她們」》

在世界範圍內橫向比較,內地女性勞動力參與率多年來高於許多發達國家和地區。大眾對反對就業歧視已達成共識,顯性就業歧視現象越來越少,那些傳統上由男性主宰的領域,也走入了越來越多女性。這種「婦女能頂半邊天」的局面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與內地長久以來在女性就業方面所作的努力息息相關。……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
004 《擁抱藝術:讓弱勢社群編寫鼓舞人心的故事》

也許部分讀者已經留意到近日港鐵站內貼滿的廣告,知悉委內瑞拉西蒙.玻利瓦爾交響樂團將會在今年十一月來港演出,充當本屆香港藝術節的特備節目。此樂團源於委內瑞拉一青少年音樂教育項目El Sistema;該項目於每天下課後及週末,給弱勢兒童提供至少四小時的音樂訓練,希望透過免費的古典音樂教育,為他們提供發展機會。這個計劃由著名的經濟學家艾伯魯博士成立,於四十多年間已讓委內瑞拉超過七十八萬弱勢青少年受惠,而樂團指揮家杜達美,更同時兼任了洛杉磯愛樂樂團的音樂總監,可以說是全球炙手可熱的音樂人才。……

文章 團結香港基金
005 《9月開學 回顧香港由「卜卜齋」到普及教育》

9月是開學的月份,莘莘學子收拾心情上學去。香港由最早只有氏族子弟可在村內書室讀書,經歷多年教育制度改革,教育普及化一路走來並不容易。而學生可按興趣及能力選修科目,但部分科目的發展原來背後「有段古」。……

文章 香港地方志中心
006 《素食餐廳促傷健共融── 曾志偉先生、魏香舟先生》

近年興起素食潮流,亦成為了社會創新項目的新概念。影視明星曾志偉與好友以社會企業形式經營素食餐廳,為聽障人士提供理想的就業環境。如何調整餐廳的工作環境來照顧聽障員工的需要?又如何建立「傷健共融」的大家庭呢?曾志偉自有一套獨到心得。……

影片 團結香港基金
007 《無障畫創大賽》

團結香港基金有幸作為《經濟通》舉辦「無障畫創大賽」的策略伙伴,推廣藝術共容,團結香港基金助理總幹事呂淑琼女士代表出席,在頒獎典禮致辭時表示:「感謝經濟通董事總經理史秀美女士。史秀美女士及ET NET一眾同事,近年十分積極為推動社創活動。作為一個智庫,團結香港基金非常關心文化藝術,在過去兩年,我們先後發表兩份文化藝術有關的研究報告,分別是鼓勵革新博物館的管治模式,以及倡議加強醫療界和社區機構在藝術治療方面的協作,推動醫社共融。」……

文章 團結香港基金
008 《「商社共生」傑出共融大獎得主 - 娛藝院線》

娛藝院線(UA Cinemas)是首間加設觀影輔助設施的本地院線,讓17萬視障、15萬聽障人士,有機會到戲院觀賞電影。這也為競爭激烈的院線行業,打開全新客群,吸引視障、聽障觀眾 ,甚至銀髮族帶同親友觀賞。娛藝院線打破業界「雞與雞蛋」的矛盾,帶動電影公司預錄口述聲道,引領行業走向社會共融。……

影片 團結香港基金
009 《不容忽視的展能藝術奮鬥史》

特首林鄭月娥實行百日維新,於上月初推出上任後首份施政報告和施政綱領。大眾的焦點大多集中於上車計劃和稅制改革,萬綠叢中一點紅的,可說是過往鮮有露面的藝術共融領域。特首提倡勞福局成立新基金扶助展能藝術家的發展,政策之具體落實細節尚在揣摩之際,此時也許我們可以放眼國際舞台,汲取經驗和靈感。……

文章 團結香港基金
010 《推廣全民運動 締造多元共融》

踏進新一年,筆者在年末假期後感覺身心都已「充足電」,準備於工作崗位上重新出發;然而筆者驚覺自己在假期間有點過分放縱,連場大餐後體重似乎失控,新年第一個目標大概就是要加強運動量。……

文章 團結香港基金
011 《政府招標挺社企 社會回報大》

最近銀杏館及悠閑閣兩間社企先後接獲通知,未能繼續取得承辦權,引發香港熱烈討論,紛紛批評涼薄之風不可長。事實上,在商業掛帥的香港,政府應帶頭在採購項目引入社會效益評估(SIA,Social Impact Assessment),以緩和弱勢人士的困境,提升他們的就業機會。……

文章 團結香港基金
012 《銀杏館及悠閑閣「被結業」的啟示》

繼銀杏館「被結業」之後,悠閑閣又「被趕走」。兩間社企先後爆出面臨不測遭遇,反映了業主「利潤極大化」的天性。我們認為,政府有責任在採購項目中,帶頭實踐社會效益,而不是金錢回報第一。……

文章 團結香港基金
013 《「由商入社」匡扶殘疾人士──劉美燕女士、譚文珊女士、朱立先生、林家強博士》

本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日趨上升,而多變的民生需要是近年推動社會創新的主要動力。香港寬頻企業社會投資總監劉美燕女士與社會企業家林家強博士合作,透過企業的資源運用,協助傷健人士自力更生重投社會。「由商入社」的成功要訣是什麼呢?……

影片 團結香港基金
014 《長洲包山王黎志偉輪椅上譜出另一片天》

現年32歲的黎志偉,17歲成為職業運動員,揹著背囊四出參加各地的攀石比赛,攀石為他帶來無數的獎牌和榮譽,並連續多年成為香港體育學院精英運動員。黎志偉2008年以10秒極速攻頂勇奪長洲太平清醮「包山王」,是首名奪得亞洲極限運動錦標賽冠軍的中國人。……

文章 團結香港基金
015 《讓小眾說故事》

一直以來,最具代表性的港產電影都以警匪動作片為主,但近年電影的類型更趨多元化,其中不乏以社會小眾為題材的電影。從《一念無明》到《黃金花》,再到近期的《非同凡響》及《翠絲》,這些電影雖不是成本高昂的大製作,但亦具社會話題性。這個月看了《非同凡響》及《翠絲》後,對於社會共融的議題上,我們又有新的體會。……

文章 團結香港基金
016 《無障礙技術突破──張日耀先生、吳應勇先生、葉衛民醫生》

對聽障人士來說,過上正常的生活已不是一種奢求。使用助聽器,能夠提升他們的生活質素。但原來研發助聽器大有學問,助聽器品牌負責人張日耀分享箇中的科研心得。……

影片 團結香港基金
017 《無障礙的士──梁淑儀先生、劉惠楨女士、任太平先生》

對一般人而言,的士可算是最簡單直接的交通工具,但是對行動不便的傷健人士卻是重重考驗!梁淑儀因而啟發創新意念,建立「無障礙的士」車隊,協助他們融入正常社交生活。……

影片 團結香港基金
018 《為貧窮孩子締造合理居住環境》

不少人在求學時期都曾以《我的志願》執筆撰文,我從事教育行業多年,自然看過不少學生的相類作品,當中儘管文筆幼嫩,亦不免偶有錯別字,但我卻看得很是入神,因為當中可以窺見孩子心中對未來的熱情和憧憬。……

文章 團結香港基金
019 《和而不同-王英偉》

2011年,王英偉博士獲委任為藝術發展局主席,成為第一位來自商界的藝發局主席。他憶述當年得知自己要掌管藝發局,曾就此向國學大師饒宗頤請教,他獲饒公贈予四字 —— 「和而不同」。……

影片 團結香港基金
020 《East Meets West|小聯合國重慶大廈》

在熙來攘往的尖沙咀彌敦道,有一幢61年歷史的大廈聞名國際,這就是經典電影《重慶森林》的主要取景地重慶大廈。大廈最初主要由華人居住,後來漸漸成為香港少數族裔的聚集處,大廈內的餐廳亦以印度、尼泊爾及非洲等菜式為主。2007年,重慶大廈更被《時代》雜誌選為「全球一體化最佳例子」,指這個匯聚120個不同種族人士及商業活動蓬勃的大廈,充分體現文化多元及民族平等。……

文章 香港地方志中心
021 公益慈善研究院

香港賽馬會於2023年下旬成立公益慈善研究院,為中國以至全亞洲的公益慈善事業作出貢獻。公益慈善研究院集「智、善、行」(智慧、善款、行動)於一身,致力與不同的公益慈善持份者和其他機構合作,在本地、區域和全球層面推廣公益慈善的領先思維,為業界構建交流平台,普惠社群。實馬會為此計劃撥出了50億港元,為研究院的初始基金,助其履行使命。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公民 好學
022 多元文化社會

多元文化是指一個社會共同體中共存的、彼此相互接觸、聯繫且各自具有其獨立、不同於他者之文化特徵的各式文化。而多元文化社會又稱多元文化主義,是指對不同種族、傳統、習俗、宗教、生活方式等,都予以確認、尊重與包容,能和諧共處,甚至欣賞其個別差異;而該社會亦不以任何一個文化作為主導性的文化,強調文化的多樣性。克服文化偏見和歧視,是確立多元文化社會的前提。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公民 好學
023 【成就你我的核心價值觀系列講座分享會】【仁愛與尊重】

團結香港基金(基金會)、基金會轄下中國文化研究院、香港教育大學、聯合出版集團及香港商務印書館早前聯合舉辦「燦爛那一刻—成就你我的核心價值觀」系列講座分享會,再次邀請到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理事馮天樂博士,以及香港聖公會教省主教長陳謳明大主教,就「仁愛」及「尊重他人」展開討論。 馮天樂博士透過援引中華經典,指「仁愛」是中華文化的核心,並從孔孟對「仁」的透徹見解,到王陽明以「仁」為對全人類乃至一草一木的愛,解釋了仁愛是其中的中華經典,根植於我們的文化基因。 陳謳明大主教認為無論對人、地方、民族、國家欠缺尊重,是源於「無情」,而「無情」則來自「無知」,只有從多角度去思考,才容易產生對人的尊重和了解多元的文化。

影片 中國文化研究院

 

中學二年級 

編號 資源   形式 來源
001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憲法是一個法律體系及法律制度的基礎,它界定一個的國家體制、政府組織和運作、人民權利與義務等,具有凌駕其他法律的最高法律效力,是一國的根本大法。中國的憲法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下稱《憲法》),《憲法》規定了國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務,是我國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 · 公民 好學
002 憲法與基本法

今年正值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25週年,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簡稱《基本法》)在香港特區成功實施的25週年。《基本法》是國家在香港實施「一個國家,兩種制度」基本方針的法律依據。而《基本法》的制訂和實施,則是源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簡稱《憲法》)的授權,因此,《憲法》的地位高於《基本法》。

文章 香港地方志中心
003 一圖讀懂 基本法23條 (簡介篇)

就《基本法》第 23 條立法是香港特區的憲制責任,社會普遍已有共識。《基本法》第 23 條立法必須同時全面落實全國人大於2020年5月28日通過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於建立健全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執行機制的決定》及《香港國安法》的要求,並與《香港國安法》銜接、兼容和互補,成為一個完善有效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體系。

資訊圖 中國文化研究院 · 公民 好學
004 一圖讀懂 基本法23條 (外國相關法例篇)

制定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是全球各國的基本治國方略。很多普通法司法管轄區,例如美國、英國、加拿大、澳洲及新西蘭等西方國家及新加坡等,都制定了多部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香港特區訂立第 23 條時,會根據香港的實際情況,適當參考其他國家的立法經驗。

資訊圖 中國文化研究院 · 公民 好學
005 董建華籲正確認識基本法

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重申,「一國」是「兩制」的前提,「循序漸進」是政制發展原則,希望大家正確認識基本法的精神,共同維護香港特區的憲政基礎,推動「一國兩制」行穩致遠。

影片 團結香港基金
006 保存傳統、促進繁榮——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面對近年來的「獨立公投」潮,民族數量多達56個的中國又是如何處理民族問題的呢?實踐證明,中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既保證了少數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事務,有助於保存民族傳統,同時又保證了各民族平等,對促進各民族共同發展與繁榮起了根本性的作用。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 · 今日中國
007 共建共治共享——基層群眾自治制度

從調解鄰里糾紛到維護社會治安,從組織社區活動到開具各種證明,生活在城市當中難免要與它打交道——居民委員會。在農村,與之相對應的則是村民委員會。這是些甚麼機構呢?它們在社會治理與運作中又發揮着哪些作用呢?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 · 今日中國
008 政治局集體學習與國家治理

人們常說,要「活到老學到老」,在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更加需要終身學習以保持自身競爭力。個人是如此,那麼一個政黨乃至一個國家呢? 面對變化紛繁的環境,長期保持高效的學習能力、正確判斷形勢、善於借鑒並轉化為執行力是一個執政黨帶領國家持續發展的關鍵。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 · 今日中國
009 中國的政治制度

國家的有效治理制度帶來民族的復興和富強,我國通過完善的政治制度,治理國家,為人民帶來幸福的生活。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本制度是社會主義制度,在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根據國情不斷調整實踐方式。而中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政治權力屬於人民,人民可透過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及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行使權力。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 · 公民 好學
010 【《香港事.中國心》特輯】第一集《回歸之路》

《香港事.中國心》由鳳凰衛視攜手香港再出發大聯盟、團結香港基金,共同策劃製作系列專題片以記錄中國改革開放以來,香港人秉持愛國愛港之心,抓住機遇,通過基礎設施、製造業投資、金融改革、慈善公益、流行文化、教育和人才交流等全方位、多領域投入中國發展和建設洪流,為改革開放做出傑出貢獻

影片 團結香港基金
011 胡漢清:港區國安法的法理基礎

基本法研究中心主席、資深大律師胡漢清認為,每個國家都會就保障國家安全而立法,而香港是中國領土一部分,質疑為何香港能夠處於國家安全的真空狀態。他又舉例,美國亦會就叛國或煽動顛覆等罪行立法,而其他國家也是由中央政府而非地方政府立國家安全法,認為制定國安法有國際標準。

影片 團結香港基金
012 【中華大講堂 】張維為:民主問題與香港選擇 (字幕版)

團結香港基金「中華大講堂」邀得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國家高端智庫理事會理事張維為教授擔任主講,並以「民主問題與香港選擇」為題發表演說。中國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又能保持社會穩定,成就有目共睹。張維為教授提出思考政制優劣的範式轉移,由「民主政治」轉成「良政善治」。他呼籲港人要反思西方民主存有的缺陷,同時要正面認識中國發展經驗,突破發展限制。

影片 團結香港基金
013 憲法與新時代新征程

《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亦是全面依法治國的根本依據。香港特區的成立,以及落實「一國兩制」方針的《基本法》,皆來自國家《憲法》。必須維護《憲法》和《基本法》確定的特區憲制秩序,全面準確、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一國兩制」、「港人治港」和高度自治的方針,堅持依法治港。有了堅實的根基,香港才能保持長治久安、繁榮穩定,保持其獨特地位和優勢,與內地優勢互補、共同發展,成為連接國家與世界各地的重要橋樑。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 · 公民 好學
014 《江山有志》第37集:「一國兩制」白皮書

2014年6月10日,國務院首次發表《「一國兩制」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白皮書,強調要準確理解「一國」與「兩制」的關係,白皮書指出,香港是國家不可分離的部分,中央對香港擁有全面管治權,香港的高度自治權唯一來源是中央授權,中央授予多少,香港就享有多少權力,不存在「剩餘權力」。

影片 香港地方志中心
015 司法制度改革

司法制度是指司法機關及其他司法性組織,在性質、任務、組織體系、組織與活動的原則及工作制度等方面規範的總稱。自改革開放以來,國家積極推動法治建設,其中包括司法領域的各種改革。通過提升司法水平,以維護司法公正,推進全面依法治國。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 · 公民 好學
編號 資源   形式 來源
001 香港執行和維護法治的部門

香港是全球其中一個最安全、最廉潔的城市,治安良好、奉行法治、法律制度健全及具透明度。為了維護香港的治安和法治,香港特別行政區設有以下的主要執法機構:香港警務處、香港警務處國家安全處、香港入境事務處、香港海關等等。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公民 好學
002 維護國家安全公署

因應《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法》(簡稱《香港國安法》)的實施,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公署(簡稱「駐港國安公署」)於2020年7月根據《香港國安法》第四十八條成立,將依法履行維護國家安全的職責,並行使相關權力。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公民 好學
003 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

外交部駐港公署成立於1997年7月1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中央人民政府)派駐香港的四個正式單位之一,另外三個分別是中央人民政府駐港聯絡辦公室(香港中聯辦)、解放軍駐港部隊和中央駐港國家安全公署。中國內地各省級行政區(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領導人訪問香港時,通常都會到訪外交部特派員公署和中聯辦。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公民 好學
004 香港中聯辦

香港中聯辦的前身是新華通訊社香港分社。2000年1月18日重組後,原新華社香港分社除新聞以外的業務整合組建香港中聯辦。中聯辦在香港島、九龍和新界均設有工作部;在內地亦設有三個辦事處,分別是廣東聯絡部(地點位於廣州)、深圳聯絡部及北京辦事處。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公民 好學
005 香港行政機關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是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機關,以行政長官為首長,由行政會議協助行政長官決策。行政長官領導政務司、財政司、律政司和各局、處、署,合作制定並執行政策及管理各項行政事務。行政長官定期向立法會發表施政報告,規劃香港發展;財政司編制並提出財政預算案,促進香港經濟發展。十三個決策局分工合作,落實政府決策,推動香港發展。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公民 好學
006 香港司法制度

香港司法機構致力維持司法獨立及其專業水平,以維護法治、保障個人權利和自由,及取得香港、內地及其他地方人士對香港司法制度的信任。司法機構不受行政及立法機構干預,負責在香港執行司法工作,審理刑事檢控和民事爭議的案件。同時,司法機構應當依據《香港國安法》和其他有關法律規定,防範、制止和懲治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和活動。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公民 好學
007 非凡75年·政經篇|「一國兩制」

1982年中英談判期間,鄧小平向前來訪華的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表明,中國將用「一國兩制」方案收回香港主權,並以一句「馬照跑、股照炒、舞照跳」生動解釋了箇中含義。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公民 好學
008 「一國兩制」保障香港國際金融中心未來

香港《維護國家安全條例草案》是維護香港及國家安全的根本。生活、居住在亞太地區最大金融中心,香港市民面對着充滿活力的未來;而作為中國通往全球資本的窗口,香港年輕人有巨大的機會參與這座城市的未來發展。

文章 團結香港基金
009 港區國安法合憲合法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5月28日通過授權全國人大常委會,制訂《國家安全法》的決定,人大常委會以《基本法》18條將「國安法」納入附件三。基本法委員會前副主任、前律政司長梁愛詩接受團結香港基金專訪時表示,不排除國安法會設追溯期,防止空窗期有人違反國家安全的行為或活動……

文章 團結香港基金
010 董建華:「愛國者治港」是「一國兩制」的核心

全國政協副主席、團結香港基金主席董建華先生,就構建以港人幸福為本的「愛國者治港」和完善香港選舉制度發表講話。稱香港有少數反中亂港份子,利用選舉制度的漏洞,在議會內外,干擾政府施政,製造社會對立,令香港內耗不斷,民生困苦、機會流失。有人甚至跑到外國尋求制裁。他們的行為,傷害國家民族感情,破壞香港繁榮安定,香港市民有目共睹,選舉制度,確實是不改不行。

影片 團結香港基金
011 【INSIGHT FORUM x 盛智文博士】I believe in the future of Hong Kong

蘭桂坊集團主席盛智文博士出席「團結卓爾論壇」時多次強調:「我相信香港未來發展會更好」,認為粵港大灣區能為年輕一代提供更多發展機會。 盛智文博士又呼籲港人毋需擔憂港區國安法,指全球各國均有就國家安全訂定相關法例,相信港區國安法能為香港營造更穩定的商業環境,並不會影響公衆的日常生活。

影片 團結香港基金
012 AO與160年前的官學生

10月7日是今年申請香港特區政府政務主任職位(Administrative Officer, 簡稱AO)的截止日子,AO屬於公務員職位,在通過首三年的試用期後,可轉為長期聘用條款受聘,所以被稱為「鐵飯碗」。

文章 香港地方志中心
013 「投訴之都」香港的申訴制度

香港人重視保障個人權益,以「投訴多」著稱。不過,本港並無統一的申訴制度,取而代之的是五花八門的申訴機制,政府部門、公營機構、法定組織,以致私人企業都有各自處理申訴的程序。市民遇到牽涉數個機構的申訴時,更要逐個逐個機構「開File」(落案),相當費時失事。

文章 香港地方志中心
014 廉潔精神 植根香港走向國際

作為區內首屈一指的現代化反貪機構,廉政公署多年來的工作讓香港保持全球最廉潔城市之一的地位。2023年清廉指數中,香港在180個國家地區中排名第14,2024年世界競爭力年報,在「行賄和貪污不存在」指標上位列全球第4 ,亞太區第一。 肅貪倡廉的精神,不但植根香港,更成功分享到全世界。

影片 中國文化研究院.當代中國
015 中式步操

中式步操神態威嚴,讓人心生愛國感。香港特區不同的紀律部隊陸續全面採用中式步操,體現紀律部隊人員對國家的歸屬感及愛國情操。2022年7月,曾任警務處副處長、保安局局長的行政長官李家超,上任後首度重返警察學堂,擔任結業操檢閱官。他受傳媒訪問時說,香港警隊全面採用中式步操,體現出警隊對國民身份認同、國家歸屬感及對國家的忠誠莊嚴承諾。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公民 好學
編號 資源   形式 來源
001 《總體國家安全觀》

總體國家安全觀由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4年4月15日的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提出。這是一個富有中國特色的概念,强調要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即堅持黨對國家安全工作的絕對領導、堅持國家利益至上、堅持以人民安全為宗旨、堅持共同安全及堅持促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總體國家安全觀亦強調要以宏觀角度,全盤理解、實踐和推動國家安全,以維護國家主權及發展利益。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公民 好學
002 《國家安全的重點領域》

總體國家安全突破傳統安全領域,即政治安全、國土安全和軍事安全,將國家安全的概念擴闊至其他重點領域,總體涵蓋十多個重點領域:政治安全、國土安全、軍事安全、經濟安全、文化安全、社會安全、科技安全、網絡安全、生態安全、資源安全、核安全、海外利益安全及新型領域安全。藉此確保國家安全工作全方位覆蓋不同層面,以應付新時代的挑戰及需要,保障國家核心利益及人民安全。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公民 好學
003 《一圖讀懂國家安全》

國家安全是指國家政權、主權、統一和領土完整、人民福祉、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國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對處於沒有危險和不受內外威脅的狀態,以及保障持續安全狀態的能力。 甚麼是國家安全?甚麼是總體國家安全觀?香港居民對於國家安全有責任嗎?就以上的問題,將在下面為各位一一解答……

資訊圖 中國文化研究院.公民 好學
004 《航天科技與國家安全》

近年,國家航天事業急速發展,從「嫦娥」探月、「祝融」探火、「羲和」逐日,以至「天和」遨遊星辰,多項重大工程舉世矚目,航天強國建設邁出堅實步伐,就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而事實上,中國發展航天科技,不止是追求航天夢,也與國家安全息息相關……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公民 好學
005 《維護國家安全公署》

因應《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法》(簡稱《香港國安法》)的實施,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公署(簡稱「駐港國安公署」)於2020年7月根據《香港國安法》第四十八條成立,將依法履行維護國家安全的職責,並行使相關權力……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公民 好學
006 《一圖讀懂 國家安全重點領域》

16個重點領域確保國家安全工作全方位覆蓋不同層面,應付新時代的挑戰及需要,保障國家核心利益及人民安全。總體國家安全突破傳統安全領域,即政治安全、國土安全和軍事安全,將國家安全的概念擴闊至其他領域……

資訊圖 中國文化研究院.公民 好學
007 《從俄烏戰事看國家安全》

俄烏衝突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歐洲最大規模的戰事之一。 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總統普京突然宣布出兵烏克蘭,引發兩國衝突,至今戰火仍尚未平息,大批平民成為砲火下的犧牲品。俄烏戰爭成為各國持續關注的焦點,為何俄羅斯要攻擊烏克蘭?背後又有甚麼勢力牽動着?事件又帶給香港甚麼啟示?現在一一道來……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公民 好學
008 《2023年全國兩會對國家安全的啟示》

2023年3月,全國兩會(即「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全國政治協商會議」)在北京召開。從國家領導人在兩會上多次提到國家安全概念,反映了在新時代新形勢下,中央政府對國家安全特別重視,甚至對香港在維護國家安全上的參予寄予厚望……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公民 好學
009 《一圖讀懂 國家安全新領域》

隨着國家及國際形勢不斷發展,為全面保障國家核心利益及人民安全,特區政府早前更新了「國家安全重點領域」,由原有的16個增至20個。究竟更新了哪些領域?現在就為你一一解答。

資訊圖 中國文化研究院.公民 好學
010 《香港國安法的背景與目的》

香港於2020年6月30日起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法》(簡稱《香港國安法》),為維持國家安全踏出了重要的一步。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公民 好學
011 《抗日戰爭與國家安全2:九·一八的「鳴笛」》

「九·一八事變」,又稱奉天事變、柳條湖事件,是1931年9月18日日本駐中國東北地區的關東軍突然襲擊瀋陽,以武力侵佔東北的事件。「九·一八事變」是由日本蓄意製造並發動的侵華戰爭,是日本帝國主義企圖以武力征服中國的開端,是中國抗日戰爭的起點,標誌着中國局部抗戰的開始,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東方戰場的序幕。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公民 好學
012 《抗日戰爭與國家安全1:香港的抗戰遺址》

九一八,一個每個中國人都應銘記於心的日子。九十三年前,「九一八事變」在瀋陽爆發,日本帝國主義悍然發動侵華戰爭,中華民族從此開啟了長達十四年的艱苦抗戰。遠在華南的香港,也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以獨特的方式投入到全民族抗戰的洪流中,為最終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公民 好學
013 《黎巴嫩傳呼機爆炸事件和「中國製造」》

2024年9月,黎巴嫩真主黨所使用的傳呼機和對講機接連發生爆炸,造成數千人傷亡。事件不僅令地區衝突升級,更引發了全球人民對於電子設備安全隱患的擔憂。而由於近年「中國品牌」、「中國製造」的口碑不斷提升,一些中東國家相信產地為中國的電子設備更為安全可靠,紛紛向中國企業下單採購。全球化下,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繫更加緊密,任何地區的安全問題,都將會引發一系列的連鎖反應,當中有機遇,也有挑戰。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公民 好學
014 《劃破蒼穹——中國洲際彈道導彈全射程試射》

1980年5月18日,為了測試東風-5號彈道導彈,我國進行了一次科研性發射,首次成功向南太平洋預定海域發射遠端運載火箭,向世界展示了我國遠程、跨洲際投送核武器的實力。2024年9月25日8時44分,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向太平洋公海海域,成功發射了一發攜載訓練模擬彈頭的洲際彈道導彈,準確落入預定海域。暌違44年,面對風雲變幻的國際形勢,劃破蒼穹的導彈軌跡,讓世界又一次見證我國日益強大的軍事實力。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公民 好學
015 《港人盛事!中國首架自主建造極地破冰船抵港》

2024年4月,國家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極地破冰船——「雪龍2」號訪問香港5天,期間免費開放予已登記的公眾和團體登船參觀。這艘先進的破冰船在完成了第40次南極科學考察任務後,選擇香港作為其全球訪問的第一站,這不僅是內地對香港的肯定,也為香港市民提供了一個認識國家極地考察工作和科研成果的機會,絕對是港人盛事之一。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公民 好學
016 《核安全》

核安全指核能運用達至正常狀態,預防事故或減輕事故後果,從而保護場區人員、公眾和環境免遭過量的輻射危害。在核能發電上,歷史上曾發生多次核事故,當中以切爾諾貝爾及福島核事故最為嚴重;根據國際核事故分級表,兩次事故均被評級為最高等級的第七級,對人命財產、環境帶來極大破壞。由此可見,防止核事故發生對維護國家安全非常重要。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公民 好學
017 《非凡75年·科技篇|北斗系統推動社會經濟發展》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航天事業「從無到有」,「從有變強」,一步步躋身於航天大國的行列之中,不僅能「飛天」,推動科技發展;亦能「落地」,為社會生活帶來諸多效益。目前人類利用太空科技最主要的方式,就是透過人造衞星進行通信、遙感、導航等等。其中,我國自主研製的北斗衞星導航系統,是繼美國全球定位系統(GPS)、俄羅斯格洛納斯之後第三個成熟的全球衞星導航定位系統……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公民 好學
018 《「純血鴻蒙」:新時代的閃爍星河》

華為日前正式發布有「純血鴻蒙」之稱的原生鴻蒙系統HarmonyOS NEXT(又稱HarmonyOS 5),是內地首個實現全棧自研的操作系統,也是繼蘋果系統和安卓系統後全球第三大移動操作系統,標誌着華為在移動操作系統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實現操作系統的自主可控。「純血鴻蒙」的推出不僅能夠減少我國在移動操作系統上對國外技術的依賴,增強國家信息安全,也可以進一步保護用戶數據和隱私,避免潛在的安全風險。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公民 好學
019 《好市民獎》

好市民獎勵計劃於1973年推出,旨在向積極協助警方阻止或偵查罪案、逮捕罪犯的市民頒發獎金,以示嘉許;獎勵基金則由香港總商會設立和管理。1984年增設全年最傑出好市民獎,以鼓勵更多市民協助警方撲滅罪行。獎勵計劃推出至今已有超過四千五百名巿民獲獎……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公民 好學
020 《南海問題》

中國對南海諸島及其附近海域一直擁有主權,可是自1970年代開始,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以軍事手段佔領南沙群島部分島礁,引發爭議。南海問題存在達數十年,涉及國家眾多,堪稱當今全球其中一個最複雜的領土問題。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公民 好學
021 《鴉片戰爭博物館、林則徐銷煙池和虎門炮台》

清道光十九年(1893年),林則徐被任命為欽差大臣,奉命前往銷煙,其後英國政府以此為藉口,發動鴉片戰爭,最終清政府被迫簽訂南京條約這一條不平等條約,將香港割讓予英國。這一段史迹在書上看多了,但林則徐當年怎樣大力禁煙、鴉片怎樣被銷毀,以及其後鴉片戰爭的過程等具體細節,就要親自到位於東莞虎門鎮解放路的鴉片戰爭博物館內,才有更深入的體會。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公民 好學
022 與抗日戰士AI對話

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段重要的史事,中國民眾為此付出巨大犧牲,中國軍隊奮勇殺敵,表現出非凡氣節。當年親歷過抗戰歲月的老兵如今年事已高,他們每一位的經歷都是一段珍貴的歷史資料,值得我們正視及積極保存……

互動平台 中國文化研究院
023 非凡75年·政經篇|75年糧食增產5倍 中國人吃飽了 也吃好了

糧食是人類最基本生活要素,但要所有中國人能吃飽,過去歷朝歷代都做不到。要所有中國人吃飽難在哪裏?中國雖大,但人口多,耕地和水資源相對非常緊絀,而耕地和水是生產糧食最基本條件。傳媒常會提到一組數字:中國要用全球9%耕地、6%水源來養活近五分一人口。這雖是當代的數字,卻也能反映歷史情況……

影片 中國文化研究院 · 當代中國
024 中國軍事建設功臣!錢三強奠基核事業

核武是中國軍事戰略安全基石,而中國核事業的始創人、「中國原子彈之父」,就是物理學家錢三強。他堅信「科學無國界,科學家卻有祖國」,在新中國成立之際,放棄在歐洲的優裕生活回歸故土,為的就是要用科學改變國家貧窮落後的面貌,替中國軍事建設獻出力量……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 · 當代中國
025 2020年5月22日全國人大會議授權制定《港區國安法》

2020年5月22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揭幕,首天議程包括有審議《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於建立健全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執行機制的決定(草案)》的議案。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 · 當代中國
026 中國為國家安全管制出口「鎵」和「鍺」是何方神聖?

中國宣佈為維護國家安全和利益,將管制鎵(Gallium)和鍺(Germanium)的出口,事件引起各方高度關注。到底鎵、鍺是甚麼?有甚麼作用?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 · 當代中國
027 非凡75年·科技篇|從5G、AI到大數據 中國創新科技融入大眾生活

近年來,中國創新發展水平顯著提高,在全球的創新指數排名從2012年的第34位上升至2023年的第12位,成功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中國的5G、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突飛猛進,智能化應用日益豐富,真正實現讓科技惠及民生。

影片 中國文化研究院 · 當代中國
028 【中華大講堂】朱民:港區國安法 香港金融中心地位不變

對於近日港區國安法訂立,對香港的國際地位及經濟有冇影響?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前副總裁、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朱民出席中華大講堂時指出,香港法律制度及財政穩健,資金市場沒有太大影響,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將會不變……

影片 團結香港基金
029 港區國安法合憲合法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5月28日通過授權全國人大常委會,制訂《國家安全法》的決定,人大常委會以《基本法》18條將「國安法」納入附件三。基本法委員會前副主任、前律政司長梁愛詩接受團結香港基金專訪時表示,不排除國安法會設追溯期,防止空窗期有人違反國家安全的行為或活動……

文章 團結香港基金
030 董建華:積極推廣國家安全教育

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先生指過去一年,修例風波引發一連串的暴力違法行為,令市民持續生活在惶恐、懼怕、沮喪之中。部分港人受到不同勢力煽動,產生錯誤意識和判斷。必須加強教育,培育青少年正確價值思維,增強青少年的國家意識和民族認同,提升每個人對維護國家安全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影片 團結香港基金
編號 資源   形式 來源
001 香港的公共財政

香港維持低稅率及簡單稅制,奉行審慎理財,以履行憲制規定的公共財政管理原則。除了《基本法》有訂明政府管理公共財政的原則外,法例中的《公共財政條例》亦貫徹了這些憲制規定,訂明一套控制和管理香港公共財政的制度,清楚界定立法和行政機關各自的權力和職能。財政收入會用於發展社會基礎設施及優勢產業、提供社會保障,以及透過稅收及開支進行收入再分配,促進社會整體發展需要。

資訊圖 中國文化研究院.公民 好學
002 香港公共財政概況

公共財政在現代社會發揮着穩定宏觀經濟、有效分配資源,以及均衡收入分佈三個重要功能。香港向來奉行審慎理財的公共財政管理原則,維持低稅率及簡單稅制。根據《基本法》第一百零七條,香港特別行政區的財政預算以量入為出為原則,力求收支平衡,避免赤字,並與本地生產總值的增長率相適應。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公民 好學
003 盛事經濟的發展與潛力

政府自千禧年代以來,透過「精英化」、「盛事化」及「普及化」三方面發展體育產業,並自2021年起提出加入「專業化」及「產業化」的政策方向,以進一步推展本港體育發展。目前,香港在「盛事化」方面初見成果,2024年「M」品牌項目的種類日益多元,項目數量創新高,達到23個。政府最近公布的施政報告亦提出「建設國際體育盛事之都」,顯示政府著力利用「盛事化」帶動其他「四化」的發展。

文章 團結香港基金
004 一圖讀懂 世界經濟論壇

2024年1月15 - 19日,多國領導人、政要及企業領導者齊集於瑞士達沃斯,出席世界經濟論壇年會。到底世界經濟論壇是一個怎樣的組織?各界對世界經濟發展有何關注焦點?不同國家又對中國發展表達了怎樣的看法?一起來看看吧!

資訊圖 中國文化研究院.公民 好學
005 香港產業結構

香港的產業結構主要由「四大支柱產業」(即四個主要行業)及「六大優勢產業」組成。四個傳統支柱產業(即四個主要行業)分別為金融服務、旅遊、貿易及物流和專業及工商業支援服務,這四個產業更可帶動其他行業的發展及創造就業,是香港本地生產總值(GDP)主要來源。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公民 好學
006 香港聯繫匯率的前世、今生、未來

聯繫匯率制度是香港金融體系的其中一個重要基礎,自1983年起實施,至今已歷時約40年。究竟這是一個怎樣的制度?為何會在香港實施?當中有何利弊?有沒有需要改變?有甚麼改變方案?改變會帶來甚麼風險?這些都是關乎每一個香港人切身利益的問題。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公民 好學
007 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

《 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 》(Mainland and Hong Kong 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簡稱CEPA)是中國內地與香港簽訂的首項自由貿易協議。CEPA的主體文件於2003年6月29日簽署。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公民 好學
008 《香港機遇新里程》EP09:高效運作 物流航運業再起飛

其實作為全球最最繁忙及最有效率的港口之一,香港在國際航運中心發展指數排名全球第4。每周超過240班國際貨櫃班輪連接全球接近500個目的地,香港的航運綜合實力仍備受國際認同。 近年香港航運業面對不少挑戰,土地有限、營運成本高、自動化不足,還有大灣區其他港口相繼崛起。而政府和業界紛紛提出新措施為航運業重拾競爭力。 知不足而奮進,香港航運業面對競爭積極尋找新方案、新策略,推動轉型走向新里程……

影片 團結香港基金
009 一帶一路峰會|李家超率70人出席國際合作高峰論壇 簽約35億元項目

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10月17日至18日在北京舉行,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率高規格70人代表團參與論壇,規格歷屆最高。在這個「一帶一路」最高規格的合作平台上,香港代表團將引進3個總值超過4.5億美元(約35億港元)的項目並進行簽約。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 · 當代中國
010 「一帶一路高峰論壇」開幕 丁薛祥:中央對香港「五個支持」

第八屆「一帶一路高峰論壇」,9月13日至9月14日一連兩日在灣仔會展舉行,來自世界各地近6,000人、多達100個代表團、至少10個國家的政府高層代表參加。在首日的開幕式上,國務院副總理丁薛祥以視像方式發表主題演講,行政長官李家超、身兼港澳辦副主任的中聯辦主任鄭雁雄等亦在開幕禮致辭。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 · 當代中國
011 香港財政預算案懶人包 一文看清香港如何對接國家發展戰略?

「財爺」陳茂波在2023至2024年度政府財政預算案中,提出多項積極對接國家發展戰略、推動本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措施,當中除了涉及數字經濟、創新科技和金融,還涉及引進企業和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等。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 · 當代中國
012 香港回歸25周年|千億打鱷 人幣中心 互聯互通 中央鞏固香港金融地位

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回歸25年來,環球經濟動盪,由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到2008年美國次按危機引發的金融海嘯,由2003年的非典型肺炎到2019年的新冠疫情,香港都能化險為夷,除了因為本港實力雄厚,金融體系穩健,最重要是有賴中央政府支持,才能逢凶化吉,屢創佳績。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 · 當代中國
013 市場助力政府主導 雙重優勢開發新田

香港土地供應短缺,經濟結構失衡且缺乏增長動力,新田科技城實屬難得機會,但在缺乏相關開發經驗的情況下,實屬一大挑戰。因此,團結香港基金發布題為《招商造地新策略啟動經濟新引擎:新田科技城發展建議》的研究報告,糅合全球各地經驗並結合本地實況,為關鍵挑戰提供解決方案。開發過程的首要挑戰,當屬由誰來擔任「開發主體(Lead development entity)」,成為項目總舵手負責創科園區開發和營運。

文章 團結香港基金
014 靈活批地稅務措施 提速建成「香港矽谷」

政府剛公佈新田科技城建議發展大綱圖,當中三百公頃創科用地將容納相當於十七個香港科學園、約七百萬平方米的總樓面面積,並提供約十七萬個園區職位。然而,新田科技城的發展需時甚長。《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為香港訂下了於2032年「基本建成具影響力的國際創科中心」的目標下,究竟要何良策,方能提速建成「香港矽谷」

文章 團結香港基金
015 《江山有志》第38集:證券債券互通

2016年12月5日「深港通」開通,而深股通及滬股通的每日額度在2018年5月增至520億元人民幣,港股通則增至420億元人民幣,是原先的四倍。2017年7月3日,「債券通」正式實施,開通了港人投資內地債券市場的「北向通」;至於「南向通」就是2021年9月24日正式開通。任志剛說:「打開的通道都是有一個目的,就是內地與外地之間的資金融通。」

影片 香港地方志中心
編號 資源   形式 來源
001 中央贈送大熊貓 | 「熊貓經濟」是甚麼?

繼1999年和2007年中央各贈送一對大熊貓,今年中央再贈送一對大熊貓給香港。2024年9月,大熊貓「安安」、「可可」順利抵港,受到全港市民熱烈歡迎,連同「盈盈」、「樂樂」,以及牠們最近產下的可愛龍鳳胎,香港現有六隻大熊貓。大熊貓的到來為香港的經濟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行政長官李家超在發言中鼓勵社會各界「把握機會,推出相關的宣傳活動、商品、文創產品、旅遊產品等,開創商機」,以期推動「熊貓經濟」的發展。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公民 好學
002 香港優勢

WeLab創辦人兼集團行政總裁龍沛智先生認為,香港除了擁有健全的金融監管制度,還有人才優勢——香港人專業、靈活、創新和有國際視野,在工作上的執行力非常強,這對於海外市場而言,具有相當優勢。

影片 中國文化研究院.當代中國
003 專家談香港的獨特性

團結香港基金舉行首個「Our Hong Kong Stories」系列活動,邀請到興利集團有限公司主席杜勳明先生 (Mr. Robert Dorfman) 作分享,講述自己於香港生活及工作的感受,並提及香港是「獨一無二」的地方。

影片 中國文化研究院.當代中國
004 香港聯繫匯率的前世、今生、未來

聯繫匯率制度是香港金融體系的其中一個重要基礎,自1983年起實施,至今已歷時約40年。究竟這是一個怎樣的制度?為何會在香港實施?當中有何利弊?有沒有需要改變?有甚麼改變方案?改變會帶來甚麼風險?這些都是關乎每一個香港人切身利益的問題。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公民 好學
005 全球競爭力排名與香港競爭力

香港是一個國際大都會,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系之一,在全球具有重要競爭優勢。長久以來,香港擁有健全的法制、簡單稅制和低稅率、蓬勃的金融服務業、世界各地的專才,以及世界級的基礎設施等優勢,是內地企業邁向國際的平台,同時也是海外公司發展內地市場的良好選擇。近年全球掀起創新熱潮,其他小型開放經濟體均以創新作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首要方法,而香港的創新發展仍相對滯後,或會對本港的全球競爭力及長遠發展帶來隱憂。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公民 好學
006 雷鼎鳴看香港發展|香港耽擱太久 重新上路

儘管中國要面對極為複雜的國際局勢,但她的發展動力還是勢不可擋的。無論香港能否跟得上,中國還是會向前跑,而且跑得很快。香港要跟得上,並且能與內地互相推進,對港對內地都大有好處。時間耽擱得已太久,未來5年不快馬加鞭重新上路便趕不上了,所以習主席對香港還有4個「希望」︰提高治理水準、增強發展動能、排解民生憂難、維護和諧穩定。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當代中國
007 一帶一路香港篇|一文看清香港的角色與優勢

「一帶一路」倡議(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自2013年提出以來,至今已經10周年。從當初的藍圖變成今天的實景,「一帶一路」倡議化作各國發展的實效,百姓民生的實惠。香港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扮演甚麼角色?如何發揮自身獨特優勢?至今積累了哪些成功案例?在香港舉辦的「一帶一路高峰論壇」今年踏入第八年,有哪些亮點值得關注?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當代中國
008 雷鼎鳴看香港經濟|土地房屋發展 以新加坡為追趕目標

香港是國際大都會,難免備受衝擊,一個新的挑戰已然出現︰究竟我們在面對風高浪急的環境下,要坐困愁城,不思進取,只保着現在的所有,還是要加倍努力發展,把香港帶上一個新台階?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當代中國
009 何力治:香港能助全球經濟體繁榮穩定發展

何力治表示,香港堅定支持自由貿易和多邊貿易,而為實現貿易聯通,會積極爭取加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他指出,本港作為「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節點,能善用金融、法律、物流、專業服務、創科、國際化等優勢,促進東盟、國家、全球的聯繫,為其經濟體的繁榮穩定發展,作重大貢獻。

影片 團結香港基金
010 Izhak Haviv:香港的「超級聯繫人」角色

Haviv教授於論壇中表示,香港作為中國對外開放的高地,整體而言是一個服務型地區,在香港醫療保健系統內進行的臨床試驗是一項有可觀利潤的服務。他在最後強調,香港有其獨特的優勢,應把握機會制定更多具吸引力的政策。

影片 團結香港基金
011 廖振新:香港是非洲通往亞洲的門戶

團結香港基金聯同太平洋航空控股有限公司舉辦最新一期「團結卓爾論壇」,榮幸邀請到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運輸及物流局副局長廖振新及Ethiopian Cargo & Logistics Services 董事總經理 Abel Alemu,從不同視角探討非洲與大灣區在國際航空貨運及物流發展的機遇。 廖副局長於論壇中指出,香港擁有完善交通網絡及優良基建,並能提供高增值物流服務,相信香港必將成為非洲與亞洲之間的最佳物流夥伴。

影片 團結香港基金
012 【再思香港論壇:擁抱中西 邁向南北】【獨特優勢 聯繫中西】

全球化智庫(CCG)創始人兼理事長、國務院原參事王輝耀博士致歡迎辭時表示, 香港是聯通中西的重要橋樑。他強調,儘管新常態帶來挑戰和變化,香港的獨特優勢從未改變。他認為,香港未來可積極參與全球經濟發展,促進文化及人才交流。

影片 團結香港基金
編號 資源   形式 來源
001 中央贈送大熊貓 | 「熊貓經濟」是甚麼?

繼1999年和2007年中央各贈送一對大熊貓,今年中央再贈送一對大熊貓給香港。2024年9月,大熊貓「安安」、「可可」順利抵港,受到全港市民熱烈歡迎,連同「盈盈」、「樂樂」,以及牠們最近產下的可愛龍鳳胎,香港現有六隻大熊貓。大熊貓的到來為香港的經濟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行政長官李家超在發言中鼓勵社會各界「把握機會,推出相關的宣傳活動、商品、文創產品、旅遊產品等,開創商機」,以期推動「熊貓經濟」的發展。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公民 好學
002 香港公共財政概況

公共財政在現代社會發揮着穩定宏觀經濟、有效分配資源,以及均衡收入分佈三個重要功能。香港向來奉行審慎理財的公共財政管理原則,維持低稅率及簡單稅制。根據《基本法》第一百零七條,香港特別行政區的財政預算以量入為出為原則,力求收支平衡,避免赤字,並與本地生產總值的增長率相適應。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公民 好學
003 香港人北上消費熱潮升温

2023年2月6日全面恢復通關以來,香港與內地往來日益密切,香港人北上消費的現象愈來愈普遍。以7月份為例,根據入境事務處數據顯示,北上港人總數達到468萬人次,即平均每日有超過16萬人次北上。據估算,港人北上消費金額可以達到40億港元。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公民 好學
004 香港產業結構

香港的產業結構主要由「四大支柱產業」(即四個主要行業)及「六大優勢產業」組成。四個傳統支柱產業(即四個主要行業)分別為金融服務、旅遊、貿易及物流和專業及工商業支援服務,這四個產業更可帶動其他行業的發展及創造就業,是香港本地生產總值(GDP)主要來源。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公民 好學
005 自動駕駛時代到來?「蘿蔔快跑」進軍香港邁向全球

充滿科技感和未來感的自動駕駛車輛即將在香港上路?百度旗下自動駕駛網約車平台「蘿蔔快跑」計劃在香港開展試營運,這不單是國產品牌走向國際的一個重要信號,亦標誌着自動駕駛離普羅大眾愈來愈近。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當代中國
006 香港財政預算案懶人包 一文看清5大「派糖」民生措施

香港《財政預算案》(2023-24年度)正式出爐,財政司司長2月22日上午在立法會公布相關內容,市民最關心的莫過於有何「派糖」措施,本文梳理5大要點,一文看清消費券、寬減稅費、交通補貼等的措施。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當代中國
007 香港回歸25周年|港澳藥械通 落實跨境醫療助港人北上生活

香港回歸25年以來,隨着中港兩地交往頻繁,愈來愈多香港人到內地工作及生活,兩地的醫療運作融合是大勢所趨。2021年4月,中央政府推出「港澳藥械通」,以香港大學深圳醫院為試點,准許在內地使用港澳註冊藥物及醫療器械進行醫治。政策推出短短一年,指定醫院已增至5家,藥械種類不斷增加。有了「港澳藥械通」,港人在香港使用的藥物及治療方法可以在內地繼續進行,大大吸引港人到內地居住及發展,促進了港人北上生活。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當代中國
008 一帶一路香港篇|港企參與大有可為 盤點4領域成功案例

「一帶一路」倡議(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自2013年提出以來,至今已經10周年。從當初的藍圖變成今天的實景,「一帶一路」倡議化作各國發展的實效,百姓民生的實惠。香港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扮演甚麼角色?如何發揮自身獨特優勢?至今積累了哪些成功案例?在香港舉辦的「一帶一路高峰論壇」今年踏入第八年,有哪些亮點值得關注?本文為香港篇的第3篇文章,主要介紹在「一帶一路」倡議下,港企「走出去」拓展商機的成功案例。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當代中國
009 善用「一站式」青年資訊程式

中央已推出多項便利青年到大灣區內地城市發展的便民政策,如港澳台居民居住證相關的便利措施、稅務優惠等。不過,超過四成受訪者仍對這些政策不甚了解。有見及此,特區政府可整合好各大灣區網上資訊平台的內容,並善用《青年發展藍圖》提出的一站式青年資訊手機應用程式,讓用家能便捷地獲取在大灣區其他城市發展所需的實用資訊……

文章 團結香港基金
010 內地客訪港購物 免稅額升至¥12000 有甚麼利好?

自2024年7月1日起,內地居民旅客從香港、澳門入境內地,免稅額將從5,000元人民幣(下同)提升至12,000元,加上進境口岸免稅店的商品免稅額,上限可達15,000元。香港特區政府對此表示熱烈歡迎,相信會為香港經濟發展帶來利好……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當代中國
011 從羅湖到深圳灣 東西邊境關口全覆蓋 便利港人北上

香港回歸25周年以來,往來深圳的途徑有了巨大的變化。以往「返大陸」只有經羅湖口岸過關,但自從香港回歸祖國以後,由香港到深圳的口岸不斷增加,有些口岸的過關方式亦由「兩地兩檢」變為「一地兩檢」,大大方便了北上工作、旅遊及消費,令到兩地人民的生活變得緊密起來。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當代中國
012 深圳「養和」|新風和睦家醫院 深圳首間港資綜合私院專攻中產家庭

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急促,對高端醫療的需求愈來愈多。位於福田區的深圳新風和睦家醫院,是首家港人投資及參與管理的綜合性私家醫院,醫生團隊中有香港醫生、高科技醫療設備,以及隱私度高的住院環境。新風天域集團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和睦家醫療總裁吳啟楠形容為「似養和、港安醫院」,而價錢較香港便宜,滿足北上工作的香港人及大灣區高消費力一群的高端醫療需求。

影片 中國文化研究院.當代中國
編號 資源   形式 來源
001 中央贈送大熊貓 | 「熊貓經濟」是甚麼?

繼1999年和2007年中央各贈送一對大熊貓,今年中央再贈送一對大熊貓給香港。2024年9月,大熊貓「安安」、「可可」順利抵港,受到全港市民熱烈歡迎,連同「盈盈」、「樂樂」,以及牠們最近產下的可愛龍鳳胎,香港現有六隻大熊貓。大熊貓的到來為香港的經濟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行政長官李家超在發言中鼓勵社會各界「把握機會,推出相關的宣傳活動、商品、文創產品、旅遊產品等,開創商機」,以期推動「熊貓經濟」的發展。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公民 好學
002 《香港機遇新里程》EP04:體育盛事 香港的主場經濟

粵港澳三地明年合辦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香港將會承辦哪幾個項目呢? 香港近年再度刮起體育熱潮,更經常有運動員揚威國際。除了張家朗之外,還有何詩蓓和江旻憓等都是金牌好手。運動員創造好成績,政府亦配合推出措施。地域如人,各有特色,香港有能力培養出色運動員,更有能力建立國際賽事中心建立屬於自己的體育品牌,打造屬於香港的主場經濟。

影片 團結香港基金
003 《香港機遇新里程》EP03:創新科技 引進新興產業

電動車全球熱賣,作為電動車的「心臟」,動力電池至關重要。大家知不知,動力電池的龍頭企業是哪間?答案是中國企業寧德時代,全球每3架電動車,就有1架的電池來自寧德時代。香港資金融通,研發能力出色,企業落戶香港,有助其加速拓展業務。根據2024年全球創新指數廣深港科技集群位列全球第二。 香港具有獨特制度優勢,加上人才資源豐富,又能提供創投資金平台,打造國際創新科技中心香港機遇無限。

影片 團結香港基金
004 香港機場三跑|歷時13年終正式啟用 新建了甚麼?有哪些優勢?

三跑項目共涉及7項核心工程,其中一大焦點是填海新建一條全長3,800米的新跑道以及相關滑行道系統。位於機場北面的新跑道(北跑道)在2022年時已經建成啟用,隨着三跑項目正式啟用,3條跑道將各有分工,北跑道將主要用於降落,中跑道用於起飛,南跑道則同時負責升降。獨立顧問研究指出,此為最高效的運作模式。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當代中國
005 【團結香港基金–大新銀行大灣區行業發展指數2024】【與企業攜手並肩 把握跨境商機】

粵港澳大灣區(大灣區)規劃是國家重點發展策略,「9+2」城市差異化發展,優勢互補,造就多元產業並成為國際人才及資金的匯聚地。因此,大灣區經濟及行業情況備受矚目,對有意在此尋求市場機遇的企業來説有著重大意義。

影片 團結香港基金
006 【團結香港基金–大新銀行大灣區行業發展指數2024】【大灣區行業發展指數特色及展望】

對於大灣區及香港的未來展望,水志偉指,大灣區城市可作優勢互補,行業加強綠色及數字化發展;香港要發揮「一國兩制」的地位和獨特優勢,並由政府擔當更積極有為角色,促進經濟多元化。

影片 團結香港基金
007 香港回歸25周年|2003年開放自由行 本港經濟低谷反彈

自由行推行後,很快就吸引大批內地旅客來港旅遊消費,迅速帶動旅遊、零售、飲食、酒店住宿等行業受惠,刺激本港經濟增長立竿見影。最直接受惠的旅遊業,大大小小的旅行社陸續容許接待內地旅客,不單廣開客源,更帶動了酒店住宿、旅遊景點、飲食、零售業等行業的發展,同時為各行業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

影片 中國文化研究院 · 當代中國
008 雷鼎鳴看香港經濟|土地房屋發展 以新加坡為追趕目標

香港是國際大都會,難免備受衝擊,一個新的挑戰已然出現︰究竟我們在面對風高浪急的環境下,要坐困愁城,不思進取,只保着現在的所有,還是要加倍努力發展,把香港帶上一個新台階?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當代中國
009 灣區百科|粵港澳大灣區人口經濟現況 哪5個萬億級城市?香港GDP排第幾?

香港近年積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 (下稱大灣區 )的發展大局。隨着各項政策、交通、教育、醫療的便利,粵港澳大灣區與香港的關係變得愈來愈緊密,不但是年青一代人生規劃的重要考慮,也是長者退休後宜居之選。大家對粵港澳大灣區有多少認識?大灣區城市人口和經濟狀況如何?香港的經濟表現又排第幾?隨着各市最新的政府工作報告出爐,讓我們了解一下粵港澳大灣區的最新現況。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當代中國
010 香港回歸25周年|千億打鱷 人幣中心 互聯互通 中央鞏固香港金融地位

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回歸25年來,環球經濟動盪,由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到2008年美國次按危機引發的金融海嘯,由2003年的非典型肺炎到2019年的新冠疫情,香港都能化險為夷,除了因為本港實力雄厚,金融體系穩健,最重要是有賴中央政府支持,才能逢凶化吉,屢創佳績。

影片 中國文化研究院.當代中國
011 《香港機遇新里程》第18集:開拓海內外市場 香港影業再起飛

作為亞洲荷里活,香港電影產業一直領先同儕,依託內地人才和技術,加上海外市場和投資,香港電影產業必然能夠再度蓬勃發展。

影片 中國文化研究院.當代中國
012 《香港機遇新里程》第20集:新時代 新機遇 重塑香港品牌

香港從來都是機遇處處,在新時代下要「識變、應變、求變」。持續尋找全新定位,香港品牌經歷波折後,定能重新擦亮。

影片 中國文化研究院.當代中國
013 《科技探索 城市創新動力》第3集 廣深港科技集群:創新指數全球第二

由廣州、深圳、香港組成的廣深港科技集群,已連續三年位列全球百大科技集群第二名。從科研轉為成果,從區域走向國際,廣深港三地聯手,運用創新精神,推動科技發展,成就合作典範。

影片 中國文化研究院.當代中國
014 《香港新活力》第7集:購物天堂「新常態」 轉型創新新機遇

隨着電子商務普及,2022年電子商務在香港零售業的比重持續上升,市場收入預計高達1,988億港元。電子商務的最大優勢,是衝破實體店舖的局限,再配合數據共享,讓消費者購物省時又便捷。當購物進入「新常態」,香港零售業也在通過不斷轉型和創新,發掘更多新機遇。

影片 中國文化研究院.當代中國
015 《香港新活力》第20集:中資企業推動兩地發展 把握「國家級」機遇

香港經濟組合多元化,其中中資企業更成為推動兩地發展的橋樑。中資企業從1997年的1,800間,到25年後增至超過4,000間,涵蓋金融、建築、物流等各個領域。在港上市的內地企業有1,300多間,超過港交所上市企業總數5成,成功協助推動本港金融多元化發展。內地與香港關係日益緊密,中資企業為港人把握「國家級」機遇,讓香港在國家發展藍圖中再度起飛 。

影片 中國文化研究院.當代中國
編號 資源   形式 來源
001 經濟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是指經濟活動跨越國界的全球現象。隨着全球化在近數十年的發展,跨地域經濟活動日漸頻繁,世界各地企業及經濟體系互相影響,依賴日深。由於資本和科技於全球流通,令商品和服務貿易變得更加頻繁,形成了跨越國界、將不同國家的經濟整合起來的全球市場。其中大型的跨國企業、國際經濟組織,以及區域性的自由貿易區,可說是二十一世紀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重要徵象。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公民 好學
002 《香港機遇新里程》EP09:高效運作 物流航運業再起飛

其實作為全球最最繁忙及最有效率的港口之一,香港在國際航運中心發展指數排名全球第4。每周超過240班國際貨櫃班輪連接全球接近500個目的地,香港的航運綜合實力仍備受國際認同。 近年香港航運業面對不少挑戰,土地有限、營運成本高、自動化不足,還有大灣區其他港口相繼崛起。而政府和業界紛紛提出新措施為航運業重拾競爭力。 知不足而奮進,香港航運業面對競爭積極尋找新方案、新策略,推動轉型走向新里程。

影片 團結香港基金
003 一圖看清|全球四大灣區概況 未來發展機遇與挑戰

在經濟的發展中,能起到世界貿易效應的,往往是沿港灣及水路相連的區域,這些灣區有些是歷史演變出來,有些則是人為建立的經濟灣區。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出灣區的重要性:「全球60%的大城市坐落在灣區,60%的經濟總量聚集在灣區上…因此,灣區經濟已變成重要的發展區域。」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當代中國
004 馮國經博士分享:全球供應鏈正常化、貿易區域主義對香港的啟示

團結香港基金(基金會)舉辦第十二場「團結卓爾論壇」網上論壇,由馮氏集團主席馮國經博士主講,分享香港該如何適應全球經濟環境變化,繼續發揮推動中國和亞洲貿易與經濟增長的重要角色;以及香港作為貿易中心及環球供應鏈協調者,如何構建新願景。

影片 團結香港基金
005 【Konnecting the World】【第一集:調解之都 解決貿易糾紛】

解決爭議不一定要「打官司」,特別是商業糾紛,可通過仲裁、調解等方式解決。 香港近年致力配合國家政策,打造成亞太區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香港如何成為國際解決爭議、糾紛的首選之地? 團結香港基金10週年特別製作「Konnecting the World」節目,與各界領袖一同探討香港在新時代的新定位。從香港出發,聯通世界。

影片 團結香港基金
006 王志豪:香港需要在亞洲競爭市場中找到定位

王志豪表示現在購物消費已不再是流行的旅遊方式,體驗成為旅行的新趨勢,並且旅遊的體驗越發豐富多彩。在競爭激烈的亞洲市場裏,日本打造文化旅遊,新加坡推動健康旅遊,他強調香港亦需要在亞洲市場裏找到自己的定位去吸引遊客。

影片 團結香港基金
007 香港在「一帶一路」中的未來定位

蔡冠深博士指出,香港要謹記自己是引進來、走出去、不可替代的雙向平台 ,利用「一國兩制」的優勢,不僅和內地企業合作,亦和全世界的企業合作,統覽全世界的全局。何力治指出香港未來在「一帶一路」中應利用自身優勢著重做好標準的互聯互通。不論是「一帶一路」的發展,亦或是RCEP的發展,規則標準的互聯互通將會是產業發展的一個先驅。

影片 團結香港基金
008 《香港新活力》第18集:資產管理多元化 貢獻國家服務全球

過去20多年,香港的資產與財富管理行業規模,與1999年底相比足足增長10倍。不單規模擴大,投資方向也更加多元,醫療、科技、綠色環保等都是選擇之一。例如政府已發行近100億美元綠色債券,為多個本地綠色項目融資。新興範疇證明投資者不但視香港為最佳資產回報地點,為香港帶來新機遇,也同時兼顧社會責任。

影片 中國文化研究院.當代中國
009 離岸人幣中心在香港 回顧金融發展的起跌【香港回歸25周年】

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回歸25年來,環球經濟動盪,由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到2008年美國次按危機引發的金融海嘯,由2003年的非典型肺炎到2019年的新冠疫情,香港都能化險為夷,除了因為本港實力雄厚,金融體系穩健,最重要是有賴中央政府支持,才能逢凶化吉,屢創佳績。

影片 中國文化研究院.當代中國
010 【INSIGHT FORUM x 馮國經】環球經濟已見曙光

馮氏集團主席馮國經認為,現時全球經濟仿似在隧道中見到曙光,中國及東南亞經濟亦逐步由疫情中復甦,而貿易復甦能帶動全球經濟復甦。不過要振興貿易就要有貿易融資,馮國經認為香港作為金融中心,可以在貿易融資方面發展,另外中小企欠缺出口信用,較難取得融資,香港的信用保證局亦可幫助中小企取得貿易融資,向海外發展。

影片 團結香港基金
011 【《科技探索 香港創新活力》EP16】【中東發展機遇 香港創造商機】

中東重點發展,金融科技、綠色金融及智慧城市,這三方面正是香港的強項,數碼港亦有至少10間初創企業。 中東市場前景廣闊,善用優勢,發揮潛力,香港將可創造更多商機。

影片 團結香港基金
編號 資源   形式 來源
001 大灣區金融職場練習生

CFA協會(CFA Institute)與渣打銀行、畢馬威中國(KPMG China)共同推出「大灣區金融職場練習生」項目,目的是促進大灣區金融行業與青年人才交流與溝通,並且培訓未來金融人才。自啟動以來,該項目已吸引來自全球近2,500名大學生報名參與,其中包括600餘名來自香港高校的學生,受到業界關注。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公民 好學
002 大灣區:港青內地發展 機遇處處

近年,隨着粵港澳兩地政府相繼推出多項配套和資助措施,為香港青年在大灣區創業、就業提供了更多的機遇和便利條件,香港青年人到內地發展的機會正在不斷增加。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到:「積極穩妥推進大灣區建設,支持香港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這是近年來國家發展的重要綱領;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簡稱「規劃綱要」)則明確提出,支持港澳青年和中小微企業在內地發展,有助於推動大灣區的整體發展。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公民 好學
003 創新科技與人才

創新科技是全球未來經濟發展的主軸,香港儘管是全球最具競爭力的經濟體之一,但在創新能力方面表現不盡人意。《2019年全球競爭力報告》顯示,香港在全球141個經濟體中排名第三,唯創新能力一項在各項評分當中最低,並落後於新加坡等競爭對手,制約了香港的經濟發展。不過,香港在創新科技方面仍具有競爭優勢,如卓越的基礎科研實力、頻繁的國際合作交流、政府的重視及資金支持等,顯示科創潛力十分優厚。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公民 好學
004 大灣區城市最吸引95後人才?

所謂「95後」人才,就是指1995年或以後出生、年齡達到28歲或以上的求職者。內地大型求職網站之一「智聯招聘」,整理了該年齡層的求職者、在過去一年內透過該網站發出的求職信,歸納出95後年輕人求職的特質,包括最喜歡工作的城市,於2023年11月初發布《中國城市95後人才吸引力排名:2023》。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公民 好學
005 大灣區事業單位職位開放予港澳居民申請

2023年4月10日至12日,廣東省事業單位舉行公開招聘活動,適合高校畢業生申請的職位共有1萬3千多個,其中4,279個職位開放予符合資格的香港和澳門居民申請。供港澳居民申請的職位分布於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共9個城市,涵蓋教育、衞生、文化、科技、道路建設等多個行業領域。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公民 好學
006 斜槓族 體驗多重人生

斜槓族又稱斜槓青年、兩棲青年,是指不再滿足於單一職業的生活方式,選擇以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年輕人。有機構對青年從事副業作調查,結果顯示全國在職青年群體中,約有17.34%的人選擇兩棲生活(主業之外擁有一份或多份副業的生活)。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公民 好學
007 加強雙創基地服務能力 助港青在大灣區追夢圓夢

香港青年是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股重要力量。國家主席習近平強調,要為港澳青年發展多搭台、多搭梯,幫助青年解決在學業、就業、創業等方面遇到的實際困難和問題,創造有利於青年成就人生夢想的社會環境。

文章 團結香港基金
008 港青赴內地創業輸在起跑線的兩大障礙

近年坊間不少相關研究均指出,相比土生土長的內地人,港青至少有兩方面輸在「起跑線」,—是對內地市場認知不足,以及欠缺內地的人脈網絡。部份受訪青年對大灣區的印象停留在久遠的記憶中,或只從媒體報道中對大灣區略有所聞;亦有個案認為香港青年與內地人建立關係時較為被動,多喜歡獨處或與其他香港人「圍爐」。

文章 團結香港基金
009 多管齊下增加宿位 吸引人才集聚香江

政府近日公布北部都會區牛潭尾發展建議,打造大學城、綜合醫教研醫院及綜合住宅社區,預計將與新田科技城發揮協同效應;本月初香港三間大學榮登新一年度QS亞洲大學榜單前十位,無論在硬件或軟件方面,香港已具備打造「國際專上教育樞紐」的有力先決條件。要提升本港留學品牌的國際影響力,除了提升教學質量和科研水平,亦需在學生住宿配套方面多著筆墨,營造高質量的學習體驗和生活氛圍,才能增強非本地生畢業後落地生根的信心,推動香港成為國際高端人才的聚集高地。

文章 團結香港基金
010 香港青年於廣州創業的機遇與挑戰

青年是國家未來棟梁,解決青年「四業」(即學業、就業、創業、置業)難題是推動大灣區發展的關鍵之一。其中,創業不僅能帶動就業、促進社會經濟增長和創新發展,而且是推動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引擎。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支持港澳青年和中小微企業在內地發展,將符合條件的港澳創業者納入創業補貼扶持範圍,積極推進港澳青年創業就業基地建設。

研究報告 團結香港基金
011 粵港澳大灣區9000公務員職位 專給港澳應屆畢業生

港澳應屆畢業生現在可以以DSE成績申請粵港澳大灣區公務員職位了。廣東省公布,預留粵港澳大灣區內9個城市約9,000個職位給符合條件的港澳應屆畢業生,當中包括公立醫院醫護人員、中小學教師、司法機構等人員,也不乏香港比較冷門的行業如農田水利職位等。申請期相當短,僅7月19至21日這三天作網上申請。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當代中國
012 【北上創業實錄】佛山工合空間創辦人葉興華:創業不要只問補貼

創立工合空間,葉興華(Andy)一心為港澳青年鋪建北上創業的康莊大道。他看到佛山政府大力支持、交通便利,最重要是競爭不算大,令佛山成為北上創業的好地方。每天都有不少人登門請教Andy,「很多人劈頭便問怎樣拿補貼,我會先問他自己有甚麼價值。」遇到不好的創業項目,他會立即勸退;而遇到有潛質的項目,他則全力幫助。

影片 中國文化研究院.當代中國
013 珠港澳婦女創新創業基地 孵化粵港澳大灣區女性創業家

女士,在現代職場上能頂半邊天。在粵港澳大灣區,有專為女士而設計的婦女創新創意創業基地,輔助女士把創意產品推出市場。其中,珠海於2020年10月成立了珠澳(横琴)女性人才培育基地暨珠澳(横琴)女性創新創業人才交流中心,是粵港澳大灣區中最積極培養女性創業的城市之一,幫助珠海、澳門、以及香港女性創業家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當代中國
014 粵港澳大灣區 盤點港青專屬創業就業優惠

隨着2020年施政報告對粵港澳大灣區創業就業措施的推動,大灣區內的9個市及香港其實都有為香港的創業者提供特別的優惠,招攬人才創業或就業。12月才出台的深圳《關於進一步便利港澳居民在深發展的若干措施》,便進一步落實便利港澳居民在深圳工作和生活的政策措施。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對港人的優惠, 涵蓋資助補貼、住房保障、醫療保障、稅務優惠、子女入學、配偶就業,創新創業等多個方面。

文章 中國文化研究院.當代中國
015 【李和我們】【楊建霞:讓青年及早了解職場】

香港年輕人面對成長及就業等多方面的挑戰,對前途感到擔憂。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總幹事楊建霞,遇見不少年輕人求學階段感到迷茫,希望新一屆政府的政策,能夠令年輕人更早了解各行各業,及早累積相關經驗,讓他們更早找到興趣,展現他們的優勢。

影片 團結香港基金

 

中學三年級(即將推出)

即將推出
即將推出
即將推出
即將推出
即將推出
即將推出
即將推出
即將推出

 

如有任何查詢或意見,請電郵至 [email protected] 提出。

上載日期:
2024年12月30日

延伸閱讀